实验室要闻
桐乡这些青年,真酷!
仪器发出嗡嗡的轰鸣声,辐射源正产生源源不断的太赫兹波……乌镇实验室超材料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谭永带上防护墨镜,仔细记录下一项项实验数据。
这一幕酷似电影《黑客帝国》的画面,让走进乌镇实验室的人,顿觉来到了神秘的科技最前沿。
太赫兹被称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是各国追捧的“王炸级”技术。与微波比,它看东西更清楚;与可见光比,它是“透视眼”,能轻易穿透人的衣物;相较之X光,它很安全,不会破坏生物组织,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物体成像等领域……谭永所从事的太赫兹元器件研究虽处实验室,却已神秘地牵动着外界的目光。
瞄准前沿,逐梦追“光”。在乌镇实验室,有这样一群像谭永这样的青年科学家们扎根于桐乡,遨游于神秘的科技星空。
目前,乌镇实验室的科研团队总人数扩充到82人,硕博人才和高级职称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1.7%。
每天,在乌镇实验室,
学霸们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
自主研发多款性能优异、温度稳定性好、电疲劳性能优异的多层压电陶瓷驱动器;掌握高端无玻纤高频覆铜板的制备工艺和定制化配方;国际首创气纺胶原纳米纤维织物和液体电纺纤维水凝胶技术……这一项项研究成果,均“诞生”自乌镇实验室。
只争朝夕——攻克“卡脖子”难题
从兔年春节到现在,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潘家雨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凝在了实验室上,他所在的新型高端电容器用耐高温电介质薄膜项目正进入关键的中试阶段,新建成的中试基地也就成了他待得最久的地方。
近日,记者跟着潘家雨走进中试基地,两条长长的流水线映入眼帘。这是团队历时一年多,跑遍了近40家设备厂,通过反复测试,才最终搭建而成的具备完整产品制备工艺的中试生产线。
“科研成果不应仅诉诸纸端,我们的目标是新型材料的应用,过去二十年里我们把电介质薄膜性能提升数倍,在完成市场可接受的新材料产业化以后,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被国外‘卡脖子’了!”潘家雨说,入驻乌镇实验室以来,整个团队就以原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全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目前,团队正通过装置改进与工艺优化,解决良品率问题,实现薄膜连续化稳定生产的突破。
专攻“一张膜” ,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类似这样兵团作战的项目,在乌镇实验室还有很多。启动建设以来,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材料领域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申请专利13项,先后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单位以及多家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获批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累计获得国家专项扶持资金超1亿元。
今年,乌镇实验室最新发布了10项科研成果,又新申报了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大中心和PI团队正结合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平台所能,围绕行业“卡脖子”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加快让创新成果上“货架”,助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流科研资源——“打包”上门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加强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更要“落地”,面向经济主战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轻点鼠标,登录平台,就可实现线上预约、检索设备、查看和下载检测报告……截至目前,乌镇实验室设备投入已达6600万元,初步建成立足桐乡、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分析、检测、测试等综合性解决方案。
“以往,企业去外地的专业检测机构,流程复杂,价格还高。”乌镇实验室科研创新部部长张保国介绍,这个家门口的“共享检测平台”让昂贵的检测仪器也能走进“寻常企业”中,不仅费用低,更对企业推动产品尽快流入市场起到加速作用。
如此“宝藏级”的新材料检测服务平台,如何惠及更多企业?一场贯穿全年的“进百企服务百企”活动在乌镇实验室拉开帷幕。近一个月来,由张保国所在的科研创新部牵头,通过深入企业、摸清需求,收集技术难题,并在发现问题后,快速与实验室对接,整合“打包”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高层次人才队伍及科研成果等可利用资源“送需上门”,为企业解决科研创新难题。今年以来,乌镇实验室已累计走访企事业单位近30家,搜集并解决测试需求和产品难题10余个,着力以科技赋能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创新科技,马不停蹄;敢闯敢干,只争朝夕。从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再到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乌镇实验室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在“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路上奋勇向前,创新之潮澎湃。